正文

明倫匯編官常典留守部

古今圖書集成 作者:清·陳夢雷


 留守部匯考
  周
武王十一年命周平公治東都
按竹書紀年武王十一年王命周平公治東都


沈約按周平公即周公之子伯禽之弟
成王七年命周公留后治洛
按書經(jīng)洛誥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
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男邦采衛(wèi)百工播民和
見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誥治周公拜手稽首曰
朕復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引保大
相東土其基作民明辟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我卜
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
水東亦惟洛食伻來以圖及獻卜王拜手稽首曰公
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其作周匹休公既定宅伻
來來視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貞公其以予萬億年
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誨言周公曰王肇稱殷禮祀于
新邑咸秩無文予齊百工伻從王于周予惟曰庶有
事今王即命曰記功宗以功作元祀惟命曰汝受命
篤□丕視功載乃汝其悉自教工孺子其朋孺子其
朋其往無若火始焰焰厥攸灼敘弗其絕厥若彝及
撫事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伻向即有僚明作有
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辭公曰已汝惟沖子惟終汝其
敬識百辟享亦識其有不享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
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乃
惟孺子頒朕不暇聽朕教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
乃時惟不永哉篤敘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廢乃命
汝往敬哉茲予其明農哉彼裕我民無遠用戾王若
曰公明保予沖子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
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師惇宗將禮稱秩元祀咸
秩無文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
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沖子夙夜毖祀王曰公功棐
迪篤罔不若時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
后四方迪亂未定于宗禮亦未克敉公功迪將其后
監(jiān)我士師工誕保文武受民亂為四輔王曰公定予
往已公功肅將祗歡公無困哉我惟無斁其康事公
勿替刑四方其世享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來承
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孺子來
相宅其大惇典殷獻民亂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曰
其自時中乂萬邦咸休惟王有成績予旦以多子越
御事篤前人成烈答其師作周孚先考朕昭子刑乃
單文祖德伻來毖殷乃命寧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
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惠篤敘
無有遘自疾萬年厭于乃德殷乃引考王伻殷乃承
敘萬年其永觀朕子懷德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
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
其后王賓殺禋咸格王入太室祼王命周公后作冊
逸誥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洛邑既定周公遣使告卜史氏錄之以為洛誥
 又并記其君臣答問及成王命周公留治洛之事
 按周公拜手稽首以下周公授使者告卜之辭也
 王拜手稽首以下成王授使者復公之辭也王肇
 稱殷禮以下周公教成王宅洛之事也公明保予
 沖子以下成王命公留后治洛之事也王命予來
 以下周公許成王留洛君臣各盡其責難之辭也
 伻來以下成王錫命毖殷命寧之事也戊辰以下
 史又記其祭祀冊誥等事及周公居洛歲月久近
 以附之以見周公作洛之始終而成王舉祀發(fā)政
 之后即歸于周而未嘗都洛也三月周公攝政七
 年之三月也
按多士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王若
曰爾殷遺多士弗吊旻天大降喪于殷我有周佑命
將天明威致王罰敕殷命終于帝肆爾多士非我小
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亂□我我其敢求位
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為惟天明畏我聞曰上帝引
逸有夏不適逸則惟帝降格饗于時夏弗克庸帝大
淫泆有辭惟時天罔念聞厥惟廢元命降致罰乃命
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自成湯至于帝乙罔
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
帝罔不配天其澤在今后嗣王誕罔顯于天矧曰其
有聽念于先王勤家誕淫厥泆罔顧于天顯民祇惟
時上帝不保降若茲大喪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
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于罰王若曰爾殷多士今惟
我周王丕靈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于帝惟我事
不貳適惟爾王家我適予其曰惟爾洪無度我不爾
動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王曰猷告
爾多士予惟時其遷居西爾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
時惟天命無違朕不敢有后無我怨惟爾知惟殷先
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今爾又曰夏迪在王庭有
服在百僚予一人惟聽用德肆予敢求爾于天邑商
予惟率肆矜爾非予罪時惟天命王曰多七昔朕來
自奄予大降爾四國民命我乃明致天罰移爾遐逖
比事臣我宗多遜王曰告爾殷多士今予惟不爾殺
予惟時命有申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
賓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遜爾乃尚有爾土
爾乃尚寧干止爾克敬天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
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于爾躬今爾惟時宅爾
邑繼爾居爾厥有干有年于茲洛爾小子乃興從爾
遷王曰又曰時予乃或言爾攸居



商民遷洛者亦有有位之士故周公洛邑初政
 以王命總呼多士而告之編書者因以名篇亦誥
 體也今文古文皆有吳氏曰方遷商民于洛之時
 成周未作其后王與周公患四方之遠鑒三監(jiān)之
 叛于是始作洛邑欲徙周而居之其曰昔朕來自
 奄大降爾四國民命我乃明致天罰移爾遐逖比
 事臣我宗多遜者述遷民之初也曰今朕作大邑
 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
 臣我多遜者言遷民而后作洛也故洛誥一篇始
 終皆無欲遷商民之意惟周公既誥成王留治于
 洛之后乃曰伻來毖殷又曰王伻殷乃承敘當時
 商民已遷于洛故其言如此愚謂武王已有都洛
 之志故周公黜殷之后以殷民反復難制即遷于
 洛至是建成周造廬舍定疆場乃誥命與之更始
 焉爾此多士之所以作也由是而推則召誥攻位
 之庶殷其已遷洛之民歟不然則受都今衛(wèi)州也
 洛邑今西京也相去四百余里召公安得舍近之
 友民而役遠之讎民哉書序以為成周既成遷殷
 頑民者謬矣吾固以為非孔子所作也三月成王
 祀洛次年之三月也周公至洛久矣此言初者成
 王既不果遷留公治洛至是公始行治洛之事故
 謂之初也
成王  年命君陳繼尹東郊
按書經(jīng)君陳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于
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茲東郊敬哉昔周公師保萬
民民懷其德往慎乃司茲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訓惟
民其乂我聞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
惟馨爾尚式時周公之猷訓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凡
人未見圣若不克見既見圣亦不克由圣爾其戒哉
爾惟風下民惟草圖厥政莫或不艱有廢有興出入
自爾師虞庶言同則繹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后
于內爾乃順之于外曰斯謀斯猷惟我后之德嗚呼
臣人咸若時惟良顯哉王曰君陳爾惟弘周公丕訓
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寬而有制從容以和殷民
在辟予曰辟爾惟勿辟予曰宥爾惟勿宥惟厥中有
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訓辟以止辟乃辟狃于奸宄
敗常亂俗三細不宥爾無忿疾于頑無求備于一夫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簡厥修亦簡其或不
修進厥良以率其或不良惟民生厚因物有遷違上
所命從厥攸好爾克敬典在德時乃罔不變允升于
大猷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爾之休終有辭于永世



君陳臣名


鄭氏曰君陳周公子葵初王氏曰
 觀篇中爾尚式時周公之猷訓與畢命今予祗命
 公以周公之事語意略同不見君陳為周公之子
 使是其子則當如微子之命云殷王元子乃祖成
 湯康誥云朕其弟酒誥云乃穆考文王蔡仲之命
 云率乃祖文王之彝訓無若爾考之違王命此書
 中命體大抵然也今不曰爾考周公而但與畢命
 同稱周公若言他人耳周公以王叔父有大勛勞
 于天下安有命其子以繼父職獨無一語及父子
 相繼以寵之乎呂氏曰此篇戒敕之詞與畢命輕
 重不類見君陳蓋新進者也
康王十二年六月壬申命畢公保厘東郊
按書經(jīng)畢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
王朝步自宗周至于豐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厘東
郊王若曰嗚呼父師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
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綏定厥家毖殷頑民遷
于洛邑密邇王室式化厥訓既歷三紀世變風移四
方無虞予一人以寧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
民罔攸勸惟公懋德克勤小物□亮四世正色率下
罔不祗師言嘉績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王曰
嗚呼父師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別淑慝
表厥宅里彰善癉惡樹之風聲弗率訓典殊厥并疆
俾克畏慕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貴有恒
辭尚體要不惟好異商俗靡靡利口惟賢余風未殄
公其念哉我聞曰世祿之家鮮克由禮以蕩陵德實
悖天道敝化奢麗萬世同流茲殷庶士席寵惟舊怙
侈滅義服美于人驕淫矜侉將由惡終雖收放心閑
之惟艱資富能訓惟以永年惟德惟義時乃大訓不
由古訓于何其訓王曰嗚呼父師邦之安危惟茲殷
士不剛不柔厥德允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陳克
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終三后協(xié)心同底于道道洽政
治澤潤生民四夷左□罔不咸賴予小子永膺多福
公其惟時成周建無窮之基亦有無窮之聞子孫訓
其成式惟又嗚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
慎厥事欽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按書序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命為冊書以命畢公分別民之居里異其善惡
 成定東周郊境使有保護



畢公嘗相文王故康王就豐文王廟命之成周
 下都也保安厘理也保厘即下文旌別淑慝之謂
 蓋一代之治體一篇之宗要也畢公代周公為太
 師也
  后漢
后漢以長安為舊都仍設官如三輔故事
按后漢書百官志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人漢初
都長安皆秩中二千石謂之三輔中興都雒陽更以
河南郡為尹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但減其秩
武帝置三輔都尉各一人譏出入中興建武六年省


古今注曰六年八月省都尉官應劭曰每有劇
 賊郡臨時置都尉事訖罷之
安帝以羌犯法三輔有陵園之守乃復置右扶風都
尉京兆虎牙都尉皆置諸曹掾史

應劭漢官曰蓋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
 誰能去兵兵之設尚矣易稱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春秋三時務農一時講武詩
 美公劉匪居匪康人耕出戰(zhàn)乃裹糇糧干戈載揚
 四方莫當自郡國罷材官騎士之后官無警備實
 啟寇心一方有難三面救之發(fā)興雷震煙蒸電激
 一切取辦黔首囂然不及講其射御用其戒誓一
 旦驅之以即強敵猶鳩鵲捕鷹鹯豚羊弋豺虎是
 以每戰(zhàn)常負王旅不振張角懷挾妖偽遐邇搖蕩
 八州并發(fā)煙炎絳天牧守梟裂流血成川爾乃遠
 征三邊殊俗之兵非我族類忿鷙縱橫多僵良善
 以為己功財貨糞土哀夫民氓遷流之咎見出在
 茲不教而戰(zhàn)是謂棄之跡其禍敗豈虛也哉春秋
 家不藏甲所以一國威抑私力也今雖四海殘壞
 王命未洽可折沖壓難若指于掌故置右扶風新
 論曰王莽時置西??ち钇淅艚园偈H事一曰
 為四百石二歲而遷補
本注曰諸曹略如公府曹無東西曹


蔡質漢儀曰河南尹掾出考案與從事同
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諸曹事
其監(jiān)屬縣有五部督郵曹掾一人正門有亭長一人
主記室史主錄記書催期會無令史合下及諸曹各
有書佐干主文書


漢官曰河南尹員吏九百二十七人十二人百
 石諸縣有秩三十五人官屬掾史五人四部督郵
 史部掾二十六人案獄仁恕三人監(jiān)津渠漕水掾
 二十五人百石卒吏二百五十人文學守助掾六
 十人書佐五十人循行二百三十人干小史二百
 三十一人
按前漢書百官公卿表注師古曰三輔黃圖云京兆
在尚冠前街東入故中尉府馮翊在太上皇廟西入
右扶風在夕陰街北入故主爵府長安以東為京兆
長陵以北為左馮翊渭城以西為右扶風
  晉
懷帝永嘉六年春二月大司馬王浚承制奉荀藩為
晉臺太尉
按晉書懷帝本紀永嘉五年夏六月丁酉劉曜王彌
入京師帝開華林園門出河陰藕池欲幸長安為曜
等所追及帝蒙塵于平陽劉聰以帝為會稽公荀藩
移檄州鎮(zhèn)以瑯琊王為盟主秋七月大司馬王浚承
制假立太子置百官署征鎮(zhèn)六年春正月帝在平陽
二月癸丑鎮(zhèn)東大將軍瑯琊王睿上尚書檄四方以
討石勒大司馬王浚移檄天下稱被中詔承制以荀
藩為太尉 按荀勖傳勖子藩以從駕討齊王冏勛
封西華縣公累遷尚書令永嘉末轉司空未拜而洛
陽陷沒藩出奔密王浚承制奉藩為留臺太尉
愍帝建興元年詔太尉荀藩行留臺事
按晉書愍帝本紀不載 按荀勖傳勖子藩愍帝為
太子委藩督攝遠近 又勖子組永嘉末復為侍中
領太子太保未拜會劉曜王彌逼洛陽組與兄藩俱
出奔懷帝蒙塵司空王浚以組為司隸校尉組與藩
移檄天下以瑯琊王為盟主愍帝稱皇太子組即皇
太子之舅及領司隸校尉行豫州刺史事與藩并保
滎陽之開封建興初詔藩行留臺事
建興二年以荀組為司空行留臺事
按晉書愍帝本紀建興元年秋九月司空荀藩薨二
年春二月壬寅以衛(wèi)將軍荀組為司空 按荀勖傳
勖子藩組建興初詔藩行留臺事俄而藩薨帝更以
組為司空領尚書左仆射又兼司隸復行留臺事州
征郡守皆承制行焉進封臨潁縣公加太夫人世子
印綬
  北魏
孝文帝太和 年詔議官制定代尹以下官品(
按高
 祖遷河南代其舊都也故入留守)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內外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為常目舊
令亡失無所依據(jù)太和中高祖詔群僚議定百官著
于令代尹第三品上代尹丞從第五品中代郡功曹
主簿第六品上代郡通事第七品上
  北齊
后齊尚書省置殿中尚書統(tǒng)四曹
按隋書百官志后齊尚書省置殿中尚書統(tǒng)殿中儀
曹三公駕部四曹


殿中曹掌駕行百官留守名帳宮殿禁衛(wèi)供御
 衣倉等事
  隋
煬帝大業(yè)三年以遷都豫州置河南郡置尹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京兆河南俱為尹并正三品罷長史
司馬置贊務一人以貳之次置東西曹掾從五品其
后諸郡各加置通守一人位次太守京兆河南則謂
之內史改郡贊務為丞位在通守下 按地理志京
兆郡開皇三年置雍州大業(yè)三年改州為郡故名焉
置尹河南郡舊置洛州大業(yè)元年移都改曰豫州三
年改為郡置尹
按河南府志煬帝建東都以為巡游之所其都仍在
長安而官制則同京兆
  唐
唐制西都東都北都各置尹及少尹如京兆之制
按唐書百官志西都東都北都牧各一人從二品西
都東都北都鳳翔成都河中江陵興元興德府尹各
一人從三品掌宣德化歲巡屬縣觀風俗錄囚恤鰥
寡親王典州則歲以上佐巡縣


武德元年雍州置牧一人以親王為之然常以
 別駕領州事永徽中改尹曰長史初太宗伐高麗
 置京城留守其后車駕不在京都則置留守以右
 金吾大將軍為副留守開元元年改京兆河南府
 長史復為尹通判府務牧缺則行其事十一年太
 原府亦置尹及少尹以尹為留守少尹為副留守
 謂之三都留守三都大都督府有典獄十八人問
 事十二人白直一十四人典獄以防守囚系問事
 以行罰中府上州典獄十四人問事八人白直二
 十人下府中州典獄十二人問事六人白直十六
 人下州典獄八人問事四人白直十六人自三都
 以下皆有執(zhí)刀十五人
少尹二人從四品下掌貳府州事歲終則更次入計
司錄參軍事二人正七品上錄事四人從九品上功
曹倉曹戶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參軍事各二人皆
正七品下參軍事六人正八品下六府錄事參軍事
以下減一人錄事參軍事掌正違失蒞符印


武德初改州主簿曰錄事參軍事開元元年改
 曰司錄有史十人大都督府有史四人中府有史
 三人下府都護府上州中州下州有史二人
功曹司功參軍事掌考課假使祭祀禮樂學校表疏
書啟祿食祥異醫(yī)藥卜筮陳設喪葬


武德初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書佐皆
 為司功等參軍事有府四人史十人大都督有府
 三人史六人中府有府二人史三人下府有府一
 人史三人大都護府有府一人史二人上府有府
 史各二人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減史二人
倉曹司倉參軍事掌租調公廨庖廚倉庫市肆


有府五人史十三人大都督府有府四人史六
 人中府下府各有府三人史五人都護府有府史
 各二人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下州減史二
 人
戶曹司戶參軍事掌戶籍計帳道路過所蠲符雜傜
逋負良賤芻□逆旅婚姻田訟旌別孝弟


有府八人史十六人帳史二人知籍按帳目捉
 錢大都督府有府四人史七人帳史二人中府有
 府三人史五人帳史一人下府有府二人史五人
 帳史一人上州有佐四人史六人帳史一人中州
 有佐三人史五人帳史一人下州有佐一人史四
 人帳史一人都護府有府史各二人帳史一人
田曹司田參軍事掌園宅口分永業(yè)及蔭田


景龍三年初置司田參軍事唐隆九年省上元
 二年復置有府四人史十人大都督府有府二人
 史六人中府有府史各二人下府有府一人史二
 人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下州減史二人
兵曹司兵參軍事掌武官選兵甲器仗門禁管鑰軍
防烽候傳驛畋獵


有府六人史十四人大都督有府四人史八人
 中府有府三人史六人下府有府二人史五人都
 護府有府三人史四人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
 州減史二人
法曹司法參軍事掌鞫獄麗法督盜賊知贓賄沒入


有府六人史十四人大都督有府三人史八人
 中府有府三人史六人下府有府二人史五人上
 州有佐四人史七人中州有佐一人史四人下州
 有佐一人史三人
士曹司士參軍事掌津梁舟車舍宅工藝


有府五人史十一人大都督府有府四人史八
 人中府下府有府三人史六人上州有佐二人史
 五人中州有佐一人史四人
參軍事掌出使贊導


武德初改行書佐曰行參軍尋又改曰參軍事
 初有亟使十五人后省
文學一人從八品上掌以五經(jīng)授諸生縣則州補州
則授于吏部然無職事衣冠恥之


武德初置經(jīng)學博士助教學生德宗即位改博
 士曰文學元和六年廢中州下州文學京兆等三
 府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大都督府上州各助教
 一人中都督府學生五十人下府下州各四十人
醫(yī)學博士一人從九品上掌療民疾


貞觀三年置醫(yī)學有醫(yī)藥博士及學生開元元
 年改醫(yī)藥博士為醫(yī)學博士諸州置助教寫本草
 百一集驗方藏之未幾醫(yī)學博士學生皆省僻州
 少醫(yī)藥者如故二十七年復置醫(yī)學生掌州境巡
 療永泰元年復置醫(yī)學博士三都都督府上州中
 州各有助教一人三都學生二十人都督府上州
 二十人中州下州十人
  后梁
梁以洛陽為西都置河南尹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開平元年夏四月甲子皇帝
即位戊辰改元國號梁升汴州為開封府建為東都
以唐東都為西都四年秋八月丙寅如陜州河南尹
張宗奭留守西都
  遼
遼四京各置留守司行府尹事如上京有尹少尹等

按遼史百官志五京留守司兼府尹職名總目
某京留守行府尹事圣宗紹和元年見上京留守行
臨潢府尹事吳王稍
某京副留守天祚天慶六年見東京副留守高清臣
知某京留守事蕭惠開泰二年知東京留守事
某府少尹圣宗太平四年見臨潢少尹鄭弘節(jié)
同知某京留守事太平八年見中京同知耶律野
同簽某京留守事蕭滴洌太平六年同簽南京留守

某京留守判官室昉天祿中為南京留守判官
某京留守推官開泰元年見中京留守推官李可舉
上京留守司
東京留守司
中京留守司太宗大同元年命趙延壽為中京留守
治鎮(zhèn)州圣宗統(tǒng)和十二年命室昉為中京留守治大
定府
南京留守司太宗天顯三年升東平郡為南京治遼
陽十三年以幽州為南京治析津圣宗開泰元年改
幽都府為析津府
西京留守司
  宋
宋南京置應天府尹及知府事等官西京北京俱置
留守司有留守副留守諸員及高宗都臨安復置留
守司于建康
按宋史職官志留守副留守舊制天子巡守親征則
命親王或大臣總留守事建隆元年親征澤潞以樞
密使吳廷祚為東京留守其西南北京留守各一人
以知府兼之留司管掌宮鑰及京城守衛(wèi)修葺彈壓
之事畿內錢谷兵民之政皆屬焉政和三年資政殿
大學士鄧洵武言河南應天大名府號陪京乞依開
封制正尹少之名從之宣和三年詔河南大名少尹
依熙寧舊制分左右廳治事應天少尹一員及三京
司錄通管府事南渡初其東京北京并置留守以開
封大名知府兼又以掌兵官為副留守其后河南復
南京西京置留守紹興四年帝將親征以參知政事
孟庾為行宮留守奏差主管書寫機宜文字官一員
干辦官二員準備差遣差使各三員使臣五十員又
置留司臺官一員五年罷局其后秦檜為行宮留守
援例置官


西京河南南京應天北京大名
河南應天府牧尹少尹司錄戶曹法曹士曹尹以下
掌同開封府尹闕則置知府事一人


以郎中以上充二品以上曰判府次府及節(jié)度
 州準此
通判一人


以朝官充
判官推官各一人


或以京朝官簽書
使院牙職左右軍巡悉同開封而主典以下差減其
數(shù)戶曹通掌府院戶籍考課稅賦法曹專掌讞議士
曹或蔭敘起家不常置


諸州府同至道初罷司理院州置司士取官吏
 強慢者為給簿尉奉
助教有特恩而受者不厘務
  金
金制諸京設留守副留守判官推官佐之
按金史百官志諸京留守司留守一員正三品帶本
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同知留守事一員正四品
帶同知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副留守一員從
四品帶本府少尹兼本路兵馬副都總管留守判官
一員從五品都總管判官一員從五品掌紀綱總府
眾務分判兵案之事推官一員從六品掌同府判分
判刑案之事上京兼管林木事司獄一員正八品


司吏女直司吏上京二十人北京十三人東京
 十人南京西京各五人漢人司吏三十萬戶以上
 六十人二十五萬戶五十五人十萬戶以上四十
 人七萬戶以上三十五人五萬戶以上三十人三
 萬戶以上二十四人不及萬戶十人譯人上京北
 京各三人東京西京南京各二人通事二人
知法女直漢人各一員南京漢人二員


抄事一人掌抄錄事目書寫法狀公事百人
  元
元置留守司于上都兼本路都總管府有留守同知
副留守諸員其大都留守司掌宮府守衛(wèi)供億不理
京兆府事
按元史百官志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總管府品秩
職掌如大都留守司而兼治民事車駕還大都則領
上都諸倉庫之事留守六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
品副留守二員正四品判官二員正五品經(jīng)歷二員
都事四員照磨兼管勾一員令史四十四人譯史六
人回回令史三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一十二人
國初置開平府中統(tǒng)四年改上都路總管府至元三
年又給留守司印十九年并為上都留守司兼本路
都總管府其屬附見
修內司秩從五品掌營修內府之事大史一員從五
品副使三員正七品直長三員正八品至元八年置
祗應司秩從五品掌鑾油染表褙之事大使一員
從五品副使二員正七品直長三員正八品
器物局秩從五品掌造鐵器內府營造釘線之事大
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二員
儀鸞局秩正五品大使二員副使三員直長二員至
大四年罷典設署改置為局
兵馬司秩正四品指揮使三員副指揮使二員知事
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司吏八人至元二十九年置
警巡院秩正六品達魯花赤一員警巡使一員副使
二員判官二員司吏八人
平盈庫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三十年置
萬盈庫達魯花赤監(jiān)支納大使副使各一員中統(tǒng)初

廣積倉達魯花赤監(jiān)支納大使副使各一員中統(tǒng)初
置永盈倉大德間改為廣積倉
萬億庫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
副提舉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司吏六人譯史一人
至元二十三年置
行用庫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稅課提舉司秩正五品提舉二員同提舉副提舉提
控案牘各一員元貞元年置
八作司品秩職掌悉與大都左右八作司同達魯花
赤一員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十七年置
餼廩司掌諸王駙馬使客飲食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至元二年置上都應辦所延佑五年改為餼廩司
大都留守司秩正二品掌守衛(wèi)宮闕都城調度本路
供億諸務兼理營繕內府諸邸都宮原廟尚方車服
殿廡供帳內苑花木及行幸湯沐宴游之所門禁關
鑰啟閉之事留守五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副
留守二員正四品判官二員正五品經(jīng)歷一員從六
品都事二員從七品管勾承發(fā)架閣庫一員正八品
照磨兼覆料官一員部役官兼壕寨一員令使十八
人宣使十七人典吏五人知印二人蒙古必阇赤三
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一人至元十九年罷宮殿府
行工部置大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總管知少府監(jiān)事
二十一年別置大都路都總管府治民事并少府監(jiān)
歸留守司皇慶元年別置少府監(jiān)延佑七年罷少府
監(jiān)復以留守兼監(jiān)事其屬附見
修內司秩從五品領十四局人匠四百五十戶掌修
建宮殿及大都造作等事提點一員大使一員副使
一員直長一員吏目一員照磨一員部役七員司吏
六人中統(tǒng)二年置至元中增工匠一千二百七十有
二戶其屬附見
大木局提領七員管勾三員掌殿閣營繕之事中統(tǒng)
二年置
小木局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副提領三員管勾二
員提控四員中統(tǒng)四年置
泥廈局提領八員管勾二員中統(tǒng)四年置
車局提領二員管勾一員中統(tǒng)五年置
釘局提領二員同提領二員中統(tǒng)四年置
銅局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管勾一員中統(tǒng)四年置
以上六局秩從八品
竹作局提領二員提控一員中統(tǒng)四年置
繩局提領二員中統(tǒng)五年始置
祗應司秩從五品掌內府諸王邸第異巧工作修禳
應辦寺觀營繕領工匠七百戶大使一員從五品副
使一員正七品直長三員正八品吏目一員司吏二
人國初建西京殿宇始置司以備工役其屬附見
油漆局提領五員同提領副提領各一員掌兩都宮
殿髹漆之工中統(tǒng)元年置
畫局提領五員管勾一員掌諸殿宇藻繪之工中統(tǒng)
元年置
銷金局提領一員管勾二員掌諸殿宇裝鋈之工中
統(tǒng)四年置
裱褙局提領一員掌諸殿宇裝潢之工中統(tǒng)二年置
燒紅局提領二員掌諸宮殿所用心紅顏料至元元
年置
器物局秩從五品掌內府宮殿京城門戶寺觀公廨
營繕及御用各位下鞍轡忽哥轎子帳房車輛金寶
器物凡精巧之藝雜作匠戶無不隸焉大使一員從
五品副使一員正七品直長二員正八品吏目一員
司吏二人中統(tǒng)四年始立御用器物局受省札至元
七年改為器物局秩如上其屬附見
鐵局提領三員管勾三員提控一人掌諸殿宇輕細
鐵工中統(tǒng)四年置
減鐵局管勾一員提控二人掌造御用及諸宮邸系
腰中統(tǒng)四年置
盒缽局提領二員掌制御用系腰中統(tǒng)四年置
成鞍局提領三員掌造御用鞍轡象轎中統(tǒng)四年置
羊山鞍局提領一員提控一員掌造常課鞍轡諸物
至元十八年置
網(wǎng)局提領二員管勾一員掌成造宮殿網(wǎng)扇之工中
統(tǒng)四年置
刀子局提控二員掌造御用及諸宮邸寶員佩刀之
工中統(tǒng)四年置
旋局提領二員掌造御用異樣木植器物之工中統(tǒng)
四年置
銀提領一員掌造御用金銀器盒系腰諸物中統(tǒng)
四年置
轎子局提領一員掌造御用異樣木植鞍子諸物中
統(tǒng)四年置
采石局秩從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員掌夫匠營造內
府殿宇寺觀橋石材之役至元四年置
石局總管十一年撥采石之夫二千余戶常任工役
置大都等處采石提舉司二十六年罷立采石局山
場提領一員管勾五員至元四年置
大都城門尉秩正六品尉二員副尉一員掌門禁啟
閉管鑰之事至元二十年置以四怯薛八剌哈赤為
之二十四年復以六衛(wèi)親軍參掌凡十有一門曰麗
正曰文明曰順承曰平則曰和義曰肅清曰安貞曰
健德曰光熙曰崇仁曰齊化每門設官如上
犀象牙局秩從六品大使副使直長各一員司吏一
人掌兩都宮殿營繕犀象龍□桌器系腰等事中統(tǒng)
四年置設官一員至元五年增副使管匠戶一百有
五十其屬附見
雕木局提領一員掌宮殿香閣營繕之事至元十一
年置
牙局提領一員管勾一員掌宮殿象牙龍□之工至
元十一年置
大都四□場秩從六品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領匠
夫三百余戶營造素白琉璃磚瓦隸少府監(jiān)至元十
三年置其屬三
南□場大使副使各一員中統(tǒng)四年置
西□場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四年置
琉璃局大使副使各一員中統(tǒng)四年置
凡山采木提舉司秩從五品掌采伐車輛等雜作木
植及造只孫系腰刀把諸物達魯花赤提舉各一員
并從五品同提舉一員正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
吏目一員司吏六人至元十四年置
上都采山提領所秩從八品提領副提領提控各一
員至元九年以采伐材木煉石為灰征發(fā)夫匠一百
六十三戶遂置官以統(tǒng)之
凡山宛平等處管夫匠所提領二員同提領二員管
領催車材戶提領一員至元十五年置
器備庫秩從五品提點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從六
品副使二員正七品直長四員正八品掌殿閣金銀
寶器二千余事至元二十七年置
甸皮局秩正七品大使一員管匠三十余戶至元七
年置十四年始定品秩二十一年改隸留守司歲辦
熟造紅甸羊皮二千有奇
上林署秩從七品署令署丞各一員直長一員掌宮
苑栽植花卉供進蔬□種苜蓿以飼□馬備煤炭以
給營繕至元二十四年置
養(yǎng)種園提領二員掌西山淘煤羊山燒造黑白木炭
以供修建之用中統(tǒng)三年置
花園管勾二員掌花卉□木至元二十四年置
苜蓿園提領三員掌種苜蓿以飼馬□膳羊
儀鸞局秩正五品掌殿庭燈燭張設之事及殿閣浴
室門戶鎖鑰苑中龍舟圈檻珍異禽獸給用內府諸
宮太廟等處祭祀庭燎縫制簾帷灑掃掖庭領燭刺
赤水手樂人禁蛇人等二百三十余戶輪直怯薛大
使四員正五品副使二員從六品直長二員正八品
都目一員書吏二人庫子一人至元十一年置局秩
正七品二十三年升正五品至大四年仁宗御西宮
又別立儀鸞局設置亦同延佑七年增大使二員以
宧者為之領四提領所
燭剌赤提領八員提控四員
水手提領二員
針工提領一員
蠟燭局提領一員
木場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掌受給營造宮
殿材木至元四年置南東二木場十七年并為一場
大都路管領諸色人匠提舉司秩從五品掌大都諸
色匠戶理斷昏田詞訟等事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
舉一員正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吏目一人司吏
二人中統(tǒng)四年置人匠奧魯總管府秩從四品至元
十二年改提舉司十五年兼管采石人戶秩如舊
真定路東平路管匠官秩從七品每路大使一員副
使一員中統(tǒng)四年置
保定路宣德府管匠官秩從七品保定大使一員副
使一員管匠官一員宣德二員中統(tǒng)四年置
大名路管匠官秩從七品大使一員管匠官三員中
統(tǒng)四年置
晉寧冀寧大同河間四路管匠官秩從七品每路大
使副使各一員中統(tǒng)四年置
收支庫秩正九品掌受給營繕提點一員大使一員
副使二員直長二員庫子二人至元四年置
諸色庫秩從八品掌修內材木及江南征索異樣木
植并應辦官寺齋事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司庫二人
至大四年置
太廟收支諸物庫秩從八品大使副使各一員司庫
四人至治二年以營治太廟始置
南寺北寺收支諸物二庫秩從七品提領大使各一
員副使二員司庫之屬凡十人至治元年以建壽安
山寺始置
廣誼司秩正三品司令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
品副使二員正五品判官二員正六品經(jīng)歷知事各
二員照磨一員總和顧和買營繕織造工役供億物
色之務至元十四年改覆實司辯驗官兼提舉市令
司大德五年又分大都路總管府官屬置供需府至
順二年罷之立廣誼司
世祖至元三年秋七月壬寅詔上都路總管府遇車
駕巡幸行留守司事車駕還即復舊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七年夏六月丁丑罷上都奧魯官以留守司
兼管奧魯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八年春二月乙亥立上都留守司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九年夏四月戊戌敕以大都巡軍隸留守司
壬寅以留守司兼行工部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一年夏四月乙酉立大都留守司兼少府
監(jiān)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三年中書具兩都留守司存減員數(shù)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三年冬十月己酉中書
省具宣徽大司農大都上都留守司存減員數(shù)以聞
帝曰在禁近者朕自沙汰余從卿等議之
至元二十七年冬十月己卯增上都留守司副留守
判官各一員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明
太祖洪武三年置中都留守司
按明會典洪武初置中都留守司正留守秩正二品
副留守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 舊例中都留守
司正副留守于皇親勛舊及在京武臣內推舉今不

按明一統(tǒng)志中都古涂山氏之國太祖皇帝龍興之
地洪武三年建為中都遂設留守司于此
成祖永樂十八年以應天府為南京其府尹府丞等
官如舊制又置留守五衛(wèi)千戶所
按明大政記十八年十二月詔改京師為南京
按明會典應天府國初改集慶路為應天府設知府
同知通判及經(jīng)歷知事照磨等官后添設治中推官
洪武三年升正三品衙門賜銀印改知府為府尹同
知為府丞二十七年添設檢校本府官職專親民之
事惟以京府事重故品秩體貌視在外諸府特異云
凡本府每歲祭歷代忠臣府尹不具祭服用便服行

凡本府鄉(xiāng)試永樂以后不進題
凡本府行迎春行禮畢其春牛春花等物永樂后俱
進太廟內官收送至京
凡南京外羅城舊例俱南京工部修理景泰六年奏
準行本府屬縣暫撥人夫相兼應用成化九年奏準
自馴象門起八門屬本府修理滄波門起八門屬工
部修理又令鎮(zhèn)江寧國二府及廣德州每年各出銀
六十兩送本府收貯以備修理之用
凡太仆寺官歲終比較馬匹成化十四年奏準府尹
府丞許納米贖罪
凡南京戶兵工三部官銀俱寄收本府永豐庫成化
十八年設大使一員僉撥庫子十名
國初置都鎮(zhèn)撫司總領禁衛(wèi)后又以親軍諸衛(wèi)分番
守衛(wèi)而改都鎮(zhèn)撫司為留守五衛(wèi)每衛(wèi)設指揮五員
關領內府銅符日輪二員點閘守衛(wèi)官軍夜亦如之
南京留守左衛(wèi)通濟門千戶所


舊有吏目一員嘉靖三十七年革并入聚寶門
 千戶所兼管
留守左衛(wèi)聚寶門千戶所


舊有吏目一員萬歷九年革
留守右衛(wèi)石城戶千所


舊有吏目一員萬歷九年革
留守中衛(wèi)金川門千戶所


舊有吏目一員萬歷九年革
留守前衛(wèi)上方高橋門千戶所


舊有吏目一員萬歷九年革
留守后衛(wèi)觀音佛寧門千戶所


舊有吏目一員萬歷九年革
世宗嘉靖十八年置興都留守司
按明會典嘉靖十八年增置興都留守司正留守正
二品副留守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
按明一統(tǒng)志興都舊安陸州世宗肅皇帝龍飛于此
嘉靖十八年升承天府建為興都設留守司如鳳陽
中都故事
皇清
大清會典奉天府俱漢缺
  正官
  府尹一員 府丞一員 治中一員 通判一
  員 舊有推官一員康熙六年裁
  首領官
  經(jīng)歷一員
  所屬衙門
  承德縣 知縣一員 典史一員 其余縣分
  在外者見戶部州縣項下
  儒學 教授一員 訓導一員
  醫(yī)學 正科一員
 國初建置
 盛京設遼陽府順治十四年改為奉天府設府尹
  康熙三年增設府丞治中通判等官品秩與順
  天府同
  凡每年恭遇
皇上萬壽
太皇太后圣誕
皇太后圣誕
中宮千秋
 皇太子千秋及元旦冬至令節(jié)本府官朝服齊集
  篤恭殿行禮恭進慶賀表箋
  凡每月逢五日期本府官朝服赴
 篤恭殿前齊集
  凡
陵寢四季大祭本府官朝服隨班行禮
  凡每月朔朢
陵寢供獻府尹朝服赴
陵前排班
  凡每年二八月上丁日致祭
 文廟府尹率各官照例行禮
  凡每年立春先一日府尹率各官迎春于東郊
  凡遇鄉(xiāng)試府丞造應試生員名冊移咨順天府
  考試
  凡奉錦二府屬文武生童俱由府丞考取

 留守部名臣列傳
  晉
  荀藩
按晉書荀勖傳勖子藩字大堅元康中為黃門侍郎
受詔成父所治鐘磬以從駕討齊王冏勛封西華縣
公累遷尚書令永嘉末轉司空未拜而洛陽陷沒藩
出奔密王浚承制奉藩為留臺太尉及愍帝為太子
委藩督攝遠近建興元年薨于開封年六十九因葬
亡所謚曰成追贈太保藩二子邃闿
  北魏
  于烈
按魏書于栗磾傳栗磾子洛拔洛拔長子烈善射少
言有不可犯之色少拜羽林中郎遷羽林中郎將延
興初敕領寧光宮宿衛(wèi)事遷屯田給納太和初秦州
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長安鎮(zhèn)將陳提
等貪殘不法烈受詔案驗咸獲贓罪洛侯目辰等皆
致大辟提坐徙邊仍以本官行秦雍二州事遷司衛(wèi)
監(jiān)總督禁旅從幸中山車駕還次肆州司空茍頹表
沙門法秀□惑百姓潛謀不軌詔烈與吏部尚書


丞祖馳驛討之會秀已平轉左衛(wèi)將軍賜爵昌國子
遷殿中尚書賜帛三千匹于時高祖幼沖文明太后
稱制烈與元丕陸睿李沖等各賜金策許以有罪不
死加散騎常侍遷前將軍進爵洛陽侯尋轉衛(wèi)尉卿
從駕南征加鎮(zhèn)南將軍及遷洛陽人情戀本多有異
議高祖問烈曰卿意云何烈曰陛下圣略淵遠非愚
管所測若隱心而言樂遷之與戀舊唯中半耳高祖
曰卿既不唱異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宜且還舊都
以鎮(zhèn)代邑敕留臺庶政一相參委車駕幸代執(zhí)烈手
曰宗廟至重翼衛(wèi)不輕卿當祗奉靈駕時遷洛邑朕
以此事相托顧非不重也烈與高陽王雍奉遷神主
于洛陽高祖嘉其勛誠遷光祿卿十九年大選百僚
烈子登引例求進烈表曰臣上或近臣下不決引一


而恩出分外冀荷榮祿當今圣明之朝理應謙
讓而臣子登引人求進是臣素無教訓請乞黜落高
祖曰此乃有識之言不謂烈能辨此乃引見登詔曰
朕今創(chuàng)禮新邑明揚天下卿父乃行謙讓之表而有
直士之風故進卿為太子翊軍校尉又加烈散騎常
侍封聊城縣開國子食邑二百戶及穆泰陸睿謀反
舊京高祖幸代泰等伏法賜烈及李沖璽書述金策
之意語在陸睿傳是逆也代鄉(xiāng)舊族同惡者多唯烈
一宗無所染預高祖嘉其忠操益重器之嘆曰元儼
決斷威恩深自不惡然而為臣盡忠猛決不如烈也
爾日烈在代都必即斬其五三元首耳烈之節(jié)概不
謝金日磾也詔除領軍將軍以本官從征荊沔加鼓
吹一部高祖謂彭城王勰曰烈先朝舊德智勇兼有
軍之大計宜共參決宛鄧既平車駕還洛論功加散
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二十三年蕭寶卷遣其太尉
陳顯達入寇馬圈高祖輿疾赴之執(zhí)烈手曰都邑空
虛維捍宜重可鎮(zhèn)衛(wèi)二宮以輯遠近之望顯達破走
高祖崩于行宮彭城王勰總一六軍秘諱而返稱詔
召世宗會駕魯陽以烈留守之重密報兇問烈處分
行留神色無變世宗即位寵任如前咸陽王禧為宰
輔權重當時曾遣家僮傳言于烈曰須舊羽林虎賁
執(zhí)仗出入領軍可為差遣烈曰天子諒暗事歸宰輔
領軍但知典掌宿衛(wèi)有詔不敢違理無私給奴惘然
而返傳烈言報禧禧復遣謂烈曰我是天子兒天子
叔元輔之命與詔何異烈厲色而答曰向者亦不道
王非是天子兒叔若是詔應遣官人所由遣私奴索
官家羽林烈頭可得羽林不可得禧惡烈剛直遂議
出之乃授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征北將軍恒州刺史烈
不愿藩授頻表乞停輒優(yōu)答弗許烈乃謂彭城王勰
曰殿下忘先帝南陽之詔乎而逼老夫乃至于此遂
以疾固辭世宗以禧等專擅潛謀廢之會二年正月
初祭三公并致齋于廟世宗夜召烈子忠謂曰卿父
忠允貞固社稷之臣明可早入當有處分忠奉詔而
出質明烈至世宗詔曰諸父慢怠漸不可任今欲使
卿以兵召之卿其行乎烈對曰老臣歷奉累朝頗以
干勇賜識今日之事所不敢辭乃將直閣已下六十
余人宣旨召咸陽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詳衛(wèi)送至
于帝前諸公各稽首歸政以烈為散騎常侍車騎大
將軍領軍進爵為侯增邑三百戶并前五百戶自是
長直禁中機密大事皆所參焉太尉咸陽王禧謀反
也武興王楊集始馳于北邙以告時世宗從禽于野
左右分散直衛(wèi)無幾倉卒之際莫知計之所出乃敕
烈子忠馳覘虛實烈時留守已處分有備因忠奏曰
臣雖朽邁心力猶可此等猖狂不足為慮愿緩蹕徐
還以安物望世宗聞之甚以慰悅及駕還宮禧已遁
逃詔烈遣直閣叔孫侯將虎賁三百人追執(zhí)之順后
既立以世父之重彌見優(yōu)禮八月暴疾卒時年六十
五世宗舉哀于朝堂給東園第一秘器朝服一具衣
一襲賜錢二百萬布五百匹贈使持節(jié)侍中大將軍
太尉公雍州刺史追封巨鹿郡開國公增邑五百戶
并前千戶
  遼
  耶律制心
按遼史耶律隆運傳隆運侄制心小字可汗奴父德
崇善醫(yī)視人形色輒決其病累官至武定軍節(jié)度使
制心善訓鷹隼統(tǒng)和中為歸化州刺史開泰中拜上
京留守進漢人行宮都部署封漆水郡王以皇后外
弟恩遇日隆樞密副使蕭合卓用事制心奏合卓寡
識度無行檢上默然每內宴歡洽輒避之皇后不悅
曰汝不樂耶制心對曰寵貴鮮能長保以是為憂耳
太平中歷中京留守惕隱南京留守徙王燕遷南院
大王或勸制心奉佛對曰吾不知佛法惟心無私則
近之矣一日沐浴更衣而臥家人聞絲竹之聲怪而
入視則已逝矣年五十三贈政事令追封陳王守上
京時酒禁方嚴有捕獲私醞者一飲而盡笑而不詰
卒之日部民若哀父母
  耶律玦
按遼史本傳玦字吾展遙輦鮮質可汗之后重熙初
召修國史補符寶郎累遷知北院副部署事入見太
后后顧左右曰先皇謂玦必為偉人果然除樞密副
使出為西南面招討都監(jiān)歷同簽南京留守事南面
林牙皇弟秦國王為遼興軍節(jié)度使以玦同知使事
多所匡正十年復為樞密副使咸雍初兼北院副部
署及秦國王為西京留守請玦為佐從之歲中獄空
者三召為孟父房敞隱玦不喜貨殖帝知其貧賜宮
戶十嘗謂宰相曰契丹忠正無如玦者漢人則劉伸
而已然熟察之玦優(yōu)于伸先是西北諸部久不能平
上遣玦問狀執(zhí)弛慢者痛繩之以酒疾卒
  宋
  宗澤
按宋史本傳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人母劉夢天大雷
電光燭其身翌日而澤生澤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
佑六年進士第廷對極陳時弊考官惡直置末甲調
大名館陶尉呂惠卿帥鄜延檄澤與邑令視河埽檄
至澤適喪長子奉檄遽行惠卿聞之曰可謂國爾忘
家者適朝廷大開御河時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
使督之急澤曰浚河細事乃上書其帥曰時方凝寒
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擾而辦卒
用其言上聞從之惠卿辟為屬辭調衢州龍游令民
未知學澤為建庠序設師儒講論經(jīng)術風俗一變自
此擢科者相繼調晉州趙城令下車請升縣為軍書
聞不盡如所請澤曰承平時固無慮它日有警當知
吾言矣知萊州掖縣部使者得旨市牛黃澤報曰方
時疫癘牛飲其毒則結為黃今和氣橫流牛安得黃
使者怒欲劾邑官澤曰此澤意也獨銜以聞通判登
州境內官田數(shù)百頃皆不毛之地歲輸萬余緡率橫
取于民澤奏免之朝廷遣使由登州結女真盟海上
謀夾攻契丹澤語所親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東
陽結廬山谷間靖康元年中丞陳過庭等列薦假宗
正少卿充和議使?jié)稍皇切胁簧€矣或問之澤曰
敵能悔過退師固善否則安能屈節(jié)北庭以辱君命
乎議者謂澤剛方不屈恐害和議上不遣命知磁州
時太原失守官兩河者率托故不行澤曰食祿而避
難不可也即日單騎就道從羸卒十余人磁經(jīng)敵騎
蹂□之余人民逃徙帑廩枵然澤至繕城壁浚隍池
治器械募義勇始為固守不移之計上言邢洺磁趙
相五州各蓄精兵二萬人敵攻一郡則四郡皆應是
一郡之兵常有十萬人上嘉之除河北義兵都總管
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慶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澤兵
躡其后遣數(shù)千騎直扣磁州城澤擐甲登城令壯士
以神臂弓射走之開門縱擊斬首數(shù)百級所獲羊馬
金帛悉以賞軍士康王再使金行至磁澤迎謁曰肅
王一去不反今敵又詭辭以致大王愿勿行王遂回
相州有詔以澤為副元帥從王起兵入援澤言宜急
會兵李固渡斷敵歸路眾不從乃自將兵趨渡道遇
北兵遣秦光□張德夾攻大破之金人既敗乃留兵
分屯澤遣壯士夜搗其軍破三十余寨時康王開大
元帥府檄兵會大名澤履冰渡河見王謂京城受圍
日久入援不可緩會簽書樞密院事曹輔赍蠟封欽
宗手詔至自京師言和議可成澤曰金人狡譎是欲
款我?guī)煚柧钢朐梧答嚳室思币娭壁?br />澶淵次第進壘以解京城之圍萬一敵有異謀則吾
兵已在城下汪伯彥等難之勸王遣澤先行自是澤
不得預府中謀議矣二年正月澤至開德十三戰(zhàn)皆
捷以書勸王檄諸道兵會京城又移書北道總管趙
野河東北路宣撫范訥知興仁府曾楙合兵入援三
人皆以澤為狂不答澤以孤軍進都統(tǒng)陳淬言敵方
熾未可輕舉澤怒欲斬之諸將乞貸淬使得效死澤
命淬進兵遇金人敗之金人攻開德澤遣孔彥威與
戰(zhàn)又敗之澤度金人必犯濮先遣三千騎往援金人
果至敗之金人復向開德權邦彥孔彥威合兵夾擊
又大敗之澤兵進至衛(wèi)南度將孤兵寡不深入不能
成功先驅云前有敵營澤揮眾直前與戰(zhàn)敗之轉戰(zhàn)
而東敵益生兵至王孝忠戰(zhàn)死前后皆敵壘澤下令
曰今日進退等死不可不從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
無不一當百斬首數(shù)千級金人大敗退卻數(shù)十余里
澤計敵眾十倍于我今一戰(zhàn)而卻勢必復來使悉其
鐵騎夜襲吾軍則危矣乃暮徙其軍金人夜至得空
營大驚自是憚澤不敢復出兵澤出其不意遣兵過
大河襲擊敗之王承制以澤為徽猷閣待制時金人
逼二帝北行澤聞即提軍趨滑走黎陽至大名欲徑
渡河據(jù)金人歸路邀還二帝而勤王之兵卒無一至
者又聞張邦昌僭位欲先行誅討會得大元帥府書
約移師近都按甲觀變澤復書于王曰人臣豈有服
赭袍張紅蓋御正殿者乎自古奸臣皆外為恭順而
中藏禍心未有竊據(jù)寶位改元肆赦惡狀昭著若邦
昌者今二圣諸王悉渡河而北惟大王在濟天意可
知宜亟行天討興復社稷且言邦昌偽赦或啟奸雄
之意望遣使分諭諸路以定民心又上書言今天下
所屬望者在于大王大王行之得其道則有以慰天
下之心所謂道者近剛正而遠柔邪納諫諍而拒諛
佞尚恭儉而抑驕侈體憂勤而忘逸樂進公實而退
私偽因累表勸進王即帝位于南京澤入見涕泗交
頤陳興復大計時與李綱同入對相見論國事慷慨
流涕綱奇之上欲留澤潛善等沮之除龍圖閣學士
知襄陽府時金人有割地之議澤上疏曰天下者太
祖太宗之天下陛下當兢兢業(yè)業(yè)思傳之萬世奈何
遽議割河之東西又議割陜之蒲解乎自金人再至
朝廷未嘗命一將出一師但聞奸邪之臣朝進一言
以告和暮入一說以乞盟終致二圣北遷宗社蒙恥
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今即位
四十日矣未聞有大號令但見刑部指揮云不得謄
播赦文于河之東西陜之蒲解者是褫天下忠義之
氣而自絕其民也臣雖駑怯當躬冒矢石為諸將先
得捐軀報國恩足矣上覽其言壯之改知青州時澤
年己六十九矣開封尹闕李綱言綏復舊邦非澤不
可尋徙知開封府時敵騎留屯河上金鼓之聲日夕
相聞而京城樓櫓盡廢兵民雜居盜賊縱橫人情恟
恟澤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誅舍賊者數(shù)人下令曰為
盜者贓無輕重并從軍法由是盜賊屏息民賴以安
王善者河東巨寇也擁眾七十萬車萬乘欲據(jù)京城
澤單騎馳至善營泣謂之曰朝廷當危難之時使有
如公一二輩豈復有敵患乎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
可失也善感泣曰敢不效力遂解甲降時楊進號沒
角牛兵三十萬王再興李貴王大郎等各擁眾數(shù)萬
往來京西淮南河南北侵掠為患澤遣人諭以禍福
悉招降之上疏請上還京俄有詔荊襄江淮悉備巡
幸澤上疏言開封物價市肆漸同平時將士農民商
旅士大夫之懷忠義者莫不愿陛下亟歸京師以慰
人心其唱為異議者非為陛下忠謀不過如張邦昌
輩陰與金人為地爾除延康殿學士京城留守兼開
封尹時金遣人以使偽楚為名至開封府澤曰此名
為使而實覘我也拘其人乞斬之有詔所拘金使延
置別館澤曰國家承平二百年不識兵革以敵國誕
謾為可憑信恬不置疑不惟不嚴攻討之計其有實
欲賈勇思敵所愾之人士大夫不以為狂則以為妄
致有前日之禍張邦昌耿南仲輩所為陛下所親見
也今金人假使偽楚來覘虛實臣愚乞斬之以破其
奸而陛下惑于人言令遷置別館優(yōu)加待遇臣愚不
敢奉詔以彰國弱上乃親札諭澤竟縱遣之言者附
潛善意皆以澤拘留金使為非尚書左丞許景衡抗
疏力辨且謂澤之為尹威名政績卓然過人今之縉
紳未見其比乞厚加任使以成御敵治民之功真定
懷衛(wèi)間敵兵甚盛方密修戰(zhàn)具為入攻之計而將相
恬不為慮不修武備澤以為憂乃渡河約諸將共議
事宜以圖收復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領招集之
兵又據(jù)形勢立堅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鱗次為
連珠寨連結河東河北山水寨忠義民兵于是陜西
京東西諸路人馬咸愿聽澤節(jié)制有詔如淮甸澤上
表諫不報秉義郎岳飛犯法將刑澤一見奇之曰此
將材也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
罪飛大敗金人而還遂升飛為統(tǒng)制飛由是知名澤
視師河北還上疏言陛下尚留南都道路籍籍咸以
為陛下舍宗廟朝廷使社稷無依生靈失所仰戴陛
下宜亟回汴京以慰元元之心不報復抗疏言國家
結好金人欲以息民卒之劫掠侵欺靡所不至是守
和議果不足以息民也當時固有阿意順旨以叨富
貴者亦有不相詭隨以獲罪戾者陛下觀之叨富貴
者為是乎獲罪戾者為是乎今之言遷幸者猶前之
言和議為可行者也今之言不可遷者猶前日之言
和議不可行者也惟陛下熟思而審用之且京師二
百年積累之基業(yè)陛下奈何輕棄以遺敵國乎詔遣
官迎奉六宮往金陵澤上疏曰京師天下腹心也兩
河雖未敉寧特一手臂之不信爾今遽欲去之非惟
一臂之弗瘳且并與腹心而棄之矣昔景德間契丹
寇澶淵王欽若江南人即勸幸金陵陳堯叟蜀人即
勸幸成都惟寇準毅然請親征卒用成功臣何敢望
寇準然不敢不以章圣望陛下又條上五事其一言
黃潛善汪伯彥贊南幸之非澤前后建議經(jīng)從三省
樞密院輒為潛善等所抑每見澤奏疏皆笑以為狂
金將兀朮渡河謀攻汴京諸將請先斷河梁嚴兵自
固澤笑曰去冬金騎直來正坐斷河梁耳乃命部將
劉衍趨滑劉達趨鄭以分敵勢戒諸將極力保護河
梁以俟大兵之集金人聞之夜斷河梁遁去二年金
人自鄭抵白沙去汴京密邇都人震恐僚屬入問計
澤方對客圍棋笑曰何事張皇劉衍等在外必能御
敵乃選精銳數(shù)千使繞出敵后伏其歸路金人方與
衍戰(zhàn)伏兵起前后夾擊之金人果敗金將粘罕據(jù)西
京與澤相持澤遣部將李景良閻中立郭俊民領兵
趨鄭遇敵大戰(zhàn)中立死之俊民降景良遁去澤捕得
景良謂曰不勝罪可恕私自逃是無主將也斬其首
以徇既而俊民與金將史姓者及燕人何仲祖等持
書來招澤澤數(shù)俊民曰汝失利死尚為忠義鬼今反
為金人持書相誘何面目見我乎斬之謂史曰我受
此土有死而己汝為人將不能以死敵我乃欲以兒
女子語誘我乎亦斬之謂仲祖脅從貸之劉衍還金
人復入滑部將張撝請往救澤選兵五千付之戒毋
輕戰(zhàn)以需援撝至滑迎戰(zhàn)敵騎十倍諸將請少避其
鋒撝曰避而偷生何面目見宗公力戰(zhàn)死之澤聞?chuàng)?br />急遣王宣領騎五千救之撝死二日宣始至與金人
大戰(zhàn)破走之澤迎撝喪歸恤其家以宣權知滑州金
人自是不復犯東京山東盜起執(zhí)政謂其多以義師
為名請下令止勤王澤疏曰自敵圍京城忠義之士
憤懣爭奮廣之東西湖之南北福建江淮越數(shù)千里
爭先勤王當時大臣無遠識大略不能撫而用之使
之饑餓困窮弱者填溝壑強者為盜賊此非勤王者
之罪乃一時措置乖謬所致耳今河東西不從敵國
而保山寨者不知其幾諸處節(jié)義之夫自黥其面而
爭先救駕者復不知其幾此詔一出臣恐草澤之士
一旦解體倉卒有急誰復有愿忠效義之心哉王策
者本遼酋為金將往來河上澤擒之解其縛坐堂上
為言契丹本宋兄弟之國今女真辱吾主又滅而國
義當協(xié)謀雪恥策感泣愿效死澤因問敵國虛實盡
得其詳遂決大舉之計召諸將謂曰汝等有忠義心
當協(xié)謀剿敵期還二圣以立大功言訖泣下諸將皆
泣聽命金人戰(zhàn)不利悉引兵去澤疏諫南幸言臣為
陛下保護京城自去年秋冬至于今春又三月矣陛
下不早回京城則天下之民何所依戴除資政殿學
士又遣子穎詣行闕上疏曰天下之事見幾而為待
時而動則事無不成今收復伊洛而金人渡河捍蔽
滑臺而敵國屢敗河東河北山寨義民引領舉踵日
望官兵之至以幾以時而言之中興之兆可見而金
人滅亡之期可必在陛下見幾乘時而已又言昔楚
人城郢史氏鄙之今聞有旨于儀真教習水戰(zhàn)是規(guī)
規(guī)為偏霸之謀非可鄙之甚者乎傳聞四方必謂中
原不守遂為江寧控扼之計耳先是澤去磁以州事
付兵馬鈐轄李侃統(tǒng)制趙世隆殺之至是世隆及弟
世興以兵二萬來歸眾懼其變澤曰世隆本吾一校
爾何能為世隆至責之曰河北陷沒吾宋法令與上
下之分亦陷沒耶命斬之時世興佩刀侍側眾兵露
刃庭下澤徐謂世興曰汝兄誅汝能奮志立功足以
雪恥世興感泣金人攻滑州澤遣世興往救世興至
掩其不備敗之澤威聲日著北方聞其名常尊憚之
對南人言必曰宗爺爺澤疏言丁進數(shù)十萬眾愿守
護京城李成愿扈從還闕即渡河剿敵楊進等兵百
萬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聞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陛
下及此時還京則眾心翕然何敵國之足憂乎又奏
言圣人愛其親以及人之親所以教人孝敬其兄以
及人之兄所以教人弟陛下當與忠臣義士合謀肆
討迎復二圣今上皇所御龍德宮儼然如舊惟淵圣
皇帝未有宮室望改修寶箓宮以為迎奉之所使天
下知孝于父弟于兄是以身教也上乃降詔擇日還
京澤前后請上還京二十余奏每為潛善等所抑憂
憤成疾疽發(fā)于背諸將入問疾澤矍然曰吾以二帝
蒙塵積憤至此汝等能殲敵則我死無恨眾皆流涕
曰敢不盡力諸將出澤嘆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
英雄淚滿襟翼日風雨晝晦澤無一語及家事但連
呼過河者三而薨都人號慟遺表猶贊上還京贈觀
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謚忠澤質直好義親故貧者
多依以為活而自奉甚薄常曰君父側身嘗膽臣子
乃安居美食耶始澤招集群盜聚兵儲糧結諸路義
兵連燕趙豪杰自謂渡河□復可指日冀有志弗就
識者恨之子□居戎幕素得士心澤薨數(shù)日將士去
者十五都人請以□繼父任會朝廷已命杜充留守
乃以□為判官充反澤所為頗失人心□屢爭之不
從乃請持服歸自是豪杰不為用群聚城下者復去
為盜而中原不守矣□官終兵部郎中
  元
  賀仁杰
按元史本傳仁杰字寬甫其先河東隰州人祖種德
徙關中遂為京兆鄠人父賁有材略善攻戰(zhàn)數(shù)從軍
有功關中兵后積尸滿野賁買地金天門外為大冢
收瘞之遠近聞者爭輦尸來葬復以私錢勞之嘗治
室于毀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兩謂其妻鄭曰語云
匹夫無故獲千金必有非常之禍時世祖以皇太弟
受詔征云南駐六盤山乃持五千兩往獻之世祖曰
天以賜汝焉用獻對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
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軍且言其子仁杰可用
狀即召入宿衛(wèi)其軍帥怒賁不先白已而專獻金下
賁獄世祖聞之大怒執(zhí)帥將殺之以勛舊而止世祖
即位賜賁金符總管京兆諸軍奧魯卒贈輸忠立義
功臣銀青榮祿大夫大司徒追封雍國公謚貞憲仁
杰從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顏皆著勞績后與董文
忠居中事上同志協(xié)力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多所裨
益而言不外泄帝深愛重之至元十三年宋平惟川
蜀久不下四川制置使張玨守重慶合州安撫使王
立守釣魚山相距二十余里詔建東西行樞密院督
兵進伐合丹闊里吉思領東院攻釣魚山不花李德
輝領西院攻重慶德輝分守成都獲王立鈔卒張合
縱之使諭立降立復遣張合等奉蠟書告德輝能自
來即降德輝遂從五百騎至釣魚山與東院同受立
降東院復奏誅立并言德輝越境邀功下立長安獄
西院從事呂至都以兵事告許衡許衡告仁杰仁
杰為言于帝帝召樞密臣責之曰汝等以人命為戲
耶今召王立立生則已死則汝等亦從之立至賜金
虎符仍以為合州安撫使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
白金謂之曰此汝父六盤所獻者聞汝母來可持以
歸養(yǎng)辭不許乃歸白母盡散之宗族帝欲選民間童
女充后宮及有司買物多非其土產山后鹽禁久為
民害皆奏罷之民為之立祠十七年上都留守闕宰
相擬廷臣以十數(shù)皆不納帝顧仁杰曰無以易卿者
特授正議大夫上都留守兼本路總管開平府尹明
年賜三珠虎符進資德大夫兼虎賁親軍都指揮使
尋加榮祿大夫中書右丞留守如故尚書省立桑哥
用事奏上都留守司錢榖多失實召留守剌忽耳及
仁杰廷辨仁杰曰臣漢人不能禁吏戢奸致錢谷耗
傷臣之罪剌忽耳曰臣為長印在臣手事未有不關
白而能行者臣之罪帝曰以爵讓人者有之未有爭
引咎歸己者置勿問仁杰在官五十余年為留守者
居半車駕春秋行幸出入供億未嘗致上怒其妻劉
沒帝欲為娶貴族固辭乃取民間女已而喪明夫妻
相敬如初未嘗置媵妾大德九年年七十二請老拜
光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陜西行中書省事賜白金
楮幣錦袍玉帶歸第以子勝襲上都留守虎賁指揮
使后成宗崩仁宗入清內難念世祖舊臣欲有所諮
訪召赴闕行至樊橋而卒贈恭勤竭力功臣儀同三
司太保上柱國追封雍國公謚忠貞延佑六年加贈
推誠宣力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
封奉元王子勝自有傳
  王伯勝
按元史本傳伯勝霸州文安人兄伯順給事內廷為
世祖所親幸因以伯勝入見命使宿衛(wèi)時伯勝年十
一廣顙巨鼻狀貌屹然帝顧謂伯順曰此兒當勝卿
可名伯勝帝嘗沃盥水溫冷甚稱旨問進水為誰內
侍李邦寧曰伯勝帝曰此兒他日必知為政達人情
矣至元二十五年從征乃顏以功授朝列大夫拱衛(wèi)
直都指揮使元貞元年賜金虎符進階嘉議大夫成
宗即位復進通議大夫初拱衛(wèi)直隸教坊衛(wèi)卒多市
井無賴竄名宿衛(wèi)及伯勝為指揮使乃盡募良家子
易之五年扈從上都天久雨夜聞城西北有聲如戰(zhàn)
鼙然伯勝率衛(wèi)卒百人出視之乃大水暴至立具畚
鍤集土石氈罽以塞門分決壕隍以泄其勢至旦始
定而民弗知丞相完澤以聞帝嘉之九年以侍成宗
疾忤安西王出為大寧路總管伯順亦出為梁王傅
武宗即位召拜通奉大夫也可札魯花赤刑部尚書
至大二年加右丞明年進銀青榮祿大夫大都留守
兼少府監(jiān)初大都土城歲必衣葦以御雨日久土益
堅勞費益甚伯勝奏罷之仁宗立正百官品秩降授
資德大夫尋復升榮祿大夫拜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平章政事遼陽省治懿州州弊陋民不知學伯勝始
至為增郡學弟子員擇賢師以教之使客至無所舍
皆館于民民苦之伯勝乃擇隙地為館廄度閑田百
頃募民耕種以廩餼之歲大旱伯勝齋戒以禱禱畢
即雨人謂之平章雨延佑二年召為大都留守遼陽
民狀其行事言于中書乞留伯勝不報民涕泣而去
三年特授銀青榮祿大夫至治二年賜金虎符授武
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兼大都屯田事仍大都留守奉詔
監(jiān)修文武樓刱咸寧殿建太廟泰定三年冬以疾卒
賜翊忠宣力?;莨Τ继=鹱瞎獾摯蠓蛏现鶉?br />追封薊國公謚忠敏
  達禮麻識理
按元史本傳達禮麻識理字遵道怯烈臺氏其先北
方大族六世祖始居開平父曰阿剌不花江西行省
參知政事追封趙國公謚襄惠達禮麻識理少□敏
從師授經(jīng)史過目輒領解至正五年經(jīng)筵選充譯史
益自砥礪于學搢紳先生皆以遠大期之轉補御史
臺譯史遂除御史臺照磨十五年拜監(jiān)察御史出僉
山北道肅政廉訪司事未行留為詹事院長史俄遷
工部員外郎復留為長史明年除中議尋升參議詹
事院事十七年為太子家令十八年歷秘書太監(jiān)吏
部侍郎御史臺經(jīng)歷中書右司郎中十九年除刑部
尚書提調南北兵馬司巡綽事盜逼畿甸人心大恐
達禮麻識理能鎮(zhèn)之以靜民恃以為安二十一年由
中書參議升中書參知政事同知經(jīng)筵事二十三年
冬遷上都留守兼開平府尹加榮祿大夫分司土嶺
東鎮(zhèn)三州以督轉輸二十四年朝廷以前中書令平
章政事塔世帖木兒來為留守時孛羅帖木兒擁兵
京師而皇太子出居于外達禮麻識理與塔世帖木
兒皆以忠義許國相與結人心以觀時變未幾改授
塔世帖木兒為大司農塔世帖木兒謂達禮麻識理
曰我至京師則制于強臣未易圖也因留不行適脫
吉兒以孛羅帖木兒命屯兵蓋里泊托腹心于宗王
也速也不堅授以金印俾駐上都之東郊而以留守
善安集兵于瓦吉剌部落達禮麻識理遇之有禮善
安辭去孛羅帖木兒復調帖木兒托忽速哥至上都
以守御為名事益矛盾達禮麻識理與之周旋略無
幾微見于外而密遣前宗正扎魯忽赤月魯帖木兒
潛通音問于罕哈哈剌海行樞密知院益老荅兒請
急調兵南行又遣留守司照磨陳恭取兵興州訪求
在閑官吏之有才者約束東西手八剌哈赤虎賁司
□集丁壯苗軍火銃什伍相聯(lián)一旦布列鐵旛竿山
下?lián)P言四方勤王之師皆至帖木兒等大駭一夕東
走其所將兵盡潰由是達禮麻識理增修武備城守
益嚴二十五年皇太子在冀寧命立上都分省達世
帖木兒為平章政事達禮麻識理為右丞便宜行事
以固護根本七月禿堅帖木兒用孛羅帖木兒命以
兵犯上都先遣利用少監(jiān)帖里哥赤至上都令廣備
糧餼遠迓大軍達禮麻識理開陳大義戮之于市民
情乃定已而委堅帖木兒帥鐵甲馬步軍蔽野而至
呼聲動天達禮麻識理飭軍士城守申明逆順之理
以安人心巡視城壁晝夜不少息夜遣死士縋城而
下焚其攻具而調副留守禿魯迷失海牙引兵由小
東門出與之大戰(zhàn)臥龍岡敗之未幾孛羅帖木兒伏
誅禿堅帖木兒皆奔潰而上都以安拜中書右丞兼
上都留守提調虎賁司加光祿大夫賜黃金系腰仍
命提調東西手八剌哈赤既而上都分省罷遙授中
書平章政事上都留守位居第一力辭不允明年召
為太宗正府也可扎魯忽赤又明年拜太子詹事奉
詔至軍中宣明大義藩將感悅遷翰林學士承旨秋
除知樞密院事大撫軍院事初大撫軍院之立皇太
子用完者帖木兒荅爾麻帖林沙伯顏帖木兒李國
鳳等計專以備御擴廓帖木兒既而政權不一事務
益乖各復引去而達禮麻識理之至事且無可為者
達禮麻識理之卒也先一夕怯薛官哈剌章者阿兒
剌屯阿魯圖孫也夜夢太祖召見語之曰我以勤勞
取天下以傳于妥歡帖睦爾而愛猷識理達臘不克
肖似廢壞我家法茍不即改圖天命不可保矣爾吾
功臣之后且誠實故召汝語汝明旦亟以吾言告而
主及愛猷識禮達臘汝不以告吾即殛汝告而不改
則吾它有處之達禮麻識理其人庶幾識事宜者然
知而不言將焉用之吾其先殛之矣明旦哈剌章入
見帝具以夢告帝令以告皇太子比出則達禮麻識
理已無疾而卒矣

 留守部藝文一
  南京留守謝上表     宋歐陽修
守宮鑰之謹嚴敢忘夙夜布政條之纖悉上副憂勤
寄任非堪兢營并集伏念臣賦才庸薄稟數(shù)奇屯毀
譽交興兩嘗過實寵榮逾分動輒招尤念報效之未
伸敢不竭忠而盡瘁困風波之可畏則思遠去以深
藏迨此六年外更三守學偷安而杜口負素志以愧
心朽質易衰己雕零于齒發(fā)良時難得尚希慕于功
名豈謂皇慈未捐舊物擢從支郡委以名都惟此別
京舊當孔道簿領少勤于職事廚傳取悅于路人茍
循俗吏之所為雖能免過非有古人之大節(jié)未足報

  乞委任宗澤札子      許景衡
臣竊聞議者多指開封尹宗澤過失事未知是否如
何澤之為人及其為政固不能上逃圣第未知果
指何事而言也若只緣拘留金國使人此誠澤之失
然原其本心只緣忠義所激出于輕發(fā)未盡識國家
事體耳又未知別有何等罪犯也臣自浙渡淮以至
行在得之來自京師者皆言澤之為尹威名政術卓
然過人誅鋤強梗撫循善良都城帖然莫敢犯者又
方修守御之備歷歷可觀臣雖不識其人竊用嘆慕
以為去冬京城之內不能固守良由大臣無謀尹正
非才之故使當時有如澤等數(shù)輩赤心許國相與維
持則其禍變亦未至如此其酷也今只較其末度小
疵便以為罪不顧其盡忠報國之大節(jié)臣雖至愚竊
以為過矣況澤昔在河朔遭遇陛下遮留拱衛(wèi)繼參
幕府宣力為多今尹天府其績效又章章如此則其
所為終始亦可考矣而議者獨不能少優(yōu)容之其亦
不恕矣乎且開封宗廟社稷之所在擇人居守尤非
他州別路之比今若罷逐澤則當慎選留守不識今
之縉紳其威名政績亦有加于澤者乎即有其人則
除授交割尚費日月兵民亦未信服防秋及時計將
奈何如有其人則澤未宜遽然更易也伏望圣慈上
為宗廟社稷下為京師億萬生靈特賜主張厚加委
任使成御敵治民功天下幸甚

 留守部紀事
晉書宣帝本紀黃初六年天子復大興舟師征吳復
命帝居守內鎮(zhèn)百姓外供軍資臨行詔曰吾深以后
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zhàn)功而蕭何為重使吾
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天子自廣陵還洛陽詔帝曰
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于是帝留
鎮(zhèn)許昌
魏書元丕傳丕以例降王爵封平陽郡公求致仕詔
不許及車駕南伐丕與廣陵王羽留守京師并加使
持節(jié)詔丕羽曰留守非賢莫可太尉年尊德重位總
阿衡羽朕之懿弟溫柔明斷故使二人留守京邑授
以二節(jié)賞罰在手其祇允成憲以稱朕心丕對曰謹
以死奉詔羽對曰太尉宜專節(jié)度臣但可副貳而已
高祖曰老者之智少者之決何得辭也
唐書蘇世長傳世長子良嗣留守西京賞遇尤渥尚
方監(jiān)裴匪躬案諸苑建言鬻果蔬儲利佐公上良嗣
曰公儀休一諸侯相拔葵去織未聞天子賣果蔬與
人爭利遂止
呂元膺傳元膺拜東都留守故事留守賜旗甲至元
膺不給或上言用兵討淮西東都近賊損其儀沮威
望請比華汝壽三州帝不聽并三州罷之留守不賜
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師道留邸邸兵與山棚謀竊發(fā)
事覺元膺禽破之始盜發(fā)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
元膺坐城門指縱部分意氣閑舒人賴以安東畿西
南通鄧虢川谷曠深多糜鹿人業(yè)射獵而不事農遷
徙無常皆趫悍善斗號曰山棚權德輿居守將羈縻
之未克至是元膺募為山河子弟使衛(wèi)宮城詔可改
河中節(jié)度史
五代史晉出帝本紀出帝父敬儒高祖兄也為唐莊
宗騎將早卒高祖以其子重貴為子高祖六子五皆
早死而重睿幼故重貴得立高祖為契丹所立謀以
一子留守太原契丹使盡出諸子自擇之指重貴曰
此眼大者可也遂拜金紫光祿大夫行太原尹北京
留守知河東節(jié)度事天福三年冬為開封尹封鄭王
加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六年高祖幸鄴留守東

遼史天祚帝本紀天慶六年春正月丙寅朔東京夜
有惡少年十余人乘酒執(zhí)刃逾垣入留守府問留守
蕭保先所在今軍變請為備蕭保先出刺殺之戶部
使大公鼎聞亂即攝留守事與副留守高清明集奚
漢兵千人盡捕其眾斬之撫定其民東京故渤海地
太祖力戰(zhàn)二十余年乃得之而蕭保先嚴酷北???br />之故有是變
東軒筆錄錢文僖公惟演生貴家而文雅樂善出天
性晚年以使相留守西京時通判謝絳掌書記尹洙
留府推官歐陽修皆一時文士游宴吟詠未嘗不同
洛下多水竹奇花凡園囿之勝無不到者有郭延卿
者居水南少與張文定公呂文穆公游累舉不第以
文行稱于鄉(xiāng)閭張呂相繼作相更薦之得職官然延
卿亦未嘗出仕葺幽亭藝花足跡不及城市至是年
八十余矣一日文僖率僚屬往游去其居一里外即
屏騎從腰輿張蓋而訪之不告以名氏洛下士族多
過客眾延卿未始出蓋莫知其何人也但欣然相接
道服對談而已數(shù)公疏爽闿朗天下之選延卿笑曰
陋居罕有過從而平日所接之人亦無若數(shù)君者老
夫甚愜愿少留對花小酌也于是以陶□果蔌而進
文僖愛其野逸為引滿不辭既而吏報申牌府史牙
兵列庭中延卿徐曰公等何官而從吏之多也尹洙
指而告曰留守相公也延卿笑曰不圖相國肯顧野
人遂相與大笑又曰尚能飲否文僖欣然從之又數(shù)
杯延客之禮數(shù)杯盤無少加于前而談笑自若日入
辭去延卿送之門顧曰老病不能造謝希勿訝也文
僖登車茫然自失翌日語僚屬曰此真隱者也彼視
富貴為何等物耶嘆息累日不止
聞見近錄張文定留守南京高麗使者至例當留守
迎送文定曰我前執(zhí)政也可與陪臣抗禮乎遂不出
而遣少尹尋以其事聞神宗以為得體仍令中書降
旨揚州令陳升之如張某所請
元史荅里麻傳荅里麻除大都路留守帝宴大臣于
延春閣特賜荅里麻白鷹以表其貞廉帝嘗命荅里
麻修七星堂先是修繕必用赤綠金銀裝飾荅里麻
獨務樸素令畫工圖山林景物左右年少皆不然是
歲秋車駕自上京還入觀之乃大喜以手撫壁嘆曰
有心哉留守也賜白金五十兩錦衣一襲
輟□錄劉復新為上都留守時有令史亢子春者值
公退食偶與同列據(jù)案判事以戲遂為仇家發(fā)之公
大怒責問罪狀枷項示眾及歸怒容未霽其夫人田
氏問公何故不樂公語其故夫人曰此小節(jié)耳何足
怒也即令人呼亢至請公為脫其枷且勞以酒云此
一杯與汝壓驚此一杯與汝慶喜男子大丈夫何所
不至留守之位何患不到亢感謝而退不數(shù)年公卒
而無子止一女適田直長直長遄卒女病雙瞽后亢
宮湖廣參政迎夫人母子歸沒齒敬養(yǎng)不怠公乃廉
訪使劉廷干之從祖父也

 留守部雜錄
卻掃編唐東都有尚書省留守兼判其余百司略如
京師居其官者謂之分司大抵皆閑秩故當時有詩
云猶被妻孥教漸退莫求致仕且分司是也
老學庵筆記建炎初大駕駐蹕南京揚州而東京置
留守司則百司庶府為二其一曰在京某司其一曰
行在某司其后大駕幸建康會稽而六宮往江西則
亦分為二曰行在某司行宮某司已而大駕幸建康
六宮留臨安則建康為行在臨安為行宮今東京阻
隔而臨安官司猶曰行在某司示不忘恢復也
齊東野語高宗視師金陵張魏公為守楊和王領殿
前司有卒夜出與兵馬都監(jiān)喧競卒訴之公判云都
監(jiān)夜巡職也禁兵酉點后不許出營法也牒宿衛(wèi)司
照條行楊不得已斬之又嘗詣學士子有投牒者視
之則爭博進也即判云士子爭財于學校教化不明
太守罪也當職先罰俸半月牒學照規(guī)行教官大窘
引去
見聞錄休寧程公信為南司馬南京守臣或欲預錢
谷詞訟公曰守備機務所以謹非常若此乃有司之
事也斷不可預論者以為得體征川貴時詔以便宜
之權付公公自發(fā)兵至凱旋不爵一人不殺一人同
事者以為言公曰刑賞人主之大柄懼閫外事不集
而假之人臣幸而事集又竊弄之豈人臣之道也論
者比古名臣之心名臣之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leeflamesbasketballcamp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